縱觀我國產業發展史,“由大變強”或是一個基本過程。國大人眾,任干什么體量都不會小,只是粗放的生產方式和粗糙的產品質量如影隨形,所以“變強”,則是必然的愿景。
此次“中國制造”邁出由大變強的第一步,定出9項戰略任務和重點,包括“提高國家制造業的創新能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等等,無不宏觀、專業,非相關人士難得領略個中深意。雖然從廣眾的角度看,這樣的傳播多少使他們與此大事有些“隔”;但普通人自有其觀察、關切、參與“由大變強”的途徑,只須有心而已。
談論“中國制造”的由大變強,苗圩部長提到德國和日本,自非偶然。德國和日本是舉世公認的制造強國,大多國人的這種認同感,非自宣傳,更難從他們的“高精尖”領域獲得印象,不過建立在日常經驗上。
“目前中國的生產領域還處于‘兩化融合’的階段,也就是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結合,實現智能化的基礎尚未夯實。而德國已經比較快速地實現了智能工廠和智能生產,并將把智能涵蓋整個社會生活,包括智能社交、智能交通、智能電網等,今后的愿景也更大。兩者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這是‘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主要的差異所在。”史世偉表示,總的來說,“德國工業4.0”戰略對“中國制造2025”戰略有一定的啟發,為中國制造業的發展指明了一定的方向,但是“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實施,必須依據中國的國情循序推進。未來共同推進兩國制造業的發展,也必須加強中德兩國的合作。
事實上,“生產自動化、產品高端化、管理智能化”已經成為越來越多電力裝備企業的共同訴求。近年來,無論是火電、核電、水電裝備還是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裝備,亦或是開關、變壓器等輸配電設備都在不斷進行智能化升級。然而,自動化生產線、控制系統和關鍵材料的進口依賴仍舊是企業實現智能制造的最大瓶頸。
行動綱領提出的堅持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的基本方針,亦反映出中國對自己在全球制造業的站位認識清醒,晉級制造強國之列的路線清晰。
中國用30多年時間躋身全球第一制造大國,速度和成績均令人驚嘆。與此同時,中國制造也多了一個“3D標簽”,即枯燥、骯臟、危險。在人口紅利和資源環境對發展支撐都表現乏力的背景下,中國的這一部署頗有深意。
從長遠發展目標來看,中國機床行業眼下亟需借助目前“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的機會,通過技術換擋升級,加快提升產業自動化、智能化水平,迅速搶占和擴大在中高端市場的份額,才是當務之急。